朱红西,武汉市市政工程机械化施工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硚口区第十四、十五届人大代表。近年来,朱红西以人大代表身份,积极投身各级扶贫攻坚活动,从产业扶贫到智力扶贫,再到爱心扶贫,逐步帮助对口扶贫村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责任在肩,勇挑重担
第一时间赶赴扶贫第一线
2015年11月,武汉市市政工程机械化施工有限公司接到武汉市硚口区政府、武汉航空港发展集团的通知,要求立即分别派驻两个扶贫攻坚队,分别深入黄陂区李家集旗杆熊村和姚家集石屋山村开展扶贫攻坚工作。在接到通知后,朱代表高度重视,快速响应,迅速选派公司中层干部赶赴扶贫点,自己也在第一时间赶赴扶贫点了解情况。两个扶贫点地处偏远,村内基础设施差、交通不便、长期无产业支撑,家庭劳动力少,村民普遍缺乏技能,主要收入以种植、养殖,外出务工为主。在了解情况后,朱代表和扶贫点的同志一起,发挥党员干部、人大代表的模范带头作用,积极投身到“一帮一”和“一帮多”的帮扶活动中,积极支持并参与入户走访,开展爱心捐赠、心连心慰问等活动。
按照《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关于印发“聚力脱贫攻坚、五级代表在行动”活动方案的通知》要求,2017年3月、6月,朱代表陪同航发集团领导到姚家集石屋山村了解扶贫进展,并送去油米、生活物资等慰问品,慰问困难党员。7月,他认真参与“聚力脱贫攻坚、五级代表在行动”督导活动,到黄陂区罗汉寺街伏西村、李家集街徐家岗村走访入户,督导扶贫工作落实情况。
聚力脱贫,措施精准
不断打开村民致富新路子
2016年,扶贫攻坚队按照“五个一批”脱贫措施,为姚家集石屋山村全村57户贫困户建立了干部“一帮一”帮扶对策,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
为了有效缓解项目发展部分资金短缺问题,朱代表积极协调项目启动资金,解决实际困难。在姚家集石屋山村,协调项目资金15.5万元,新修灌溉渠道800米,支持驻村扶贫队员和市妇联一起建立了村养蜂合作社、“巾帼巧娘”智能脱贫站,引进太空莲产业项目300亩,支助7500元帮扶3户贫困户开展养蜂产业脱贫,协助提供4000元缝纫设备和加工原材料帮扶4户女贫困户开展“巾帼巧娘”手工扶贫项目,为2户贫困户牵线引进太空莲种植项目,为1户贫困户引导并资助肥料帮扶苗圃种植,规划实施了100千瓦光伏发电、300亩油茶种植和劳务派遣等村集体经济项目,组建了养蜂合作社,搭建农产品销售网上服务平台,为村农户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提高村民的各项技能,朱代表在两个扶贫村广泛开展了“送文化、送技能进村湾”活动,组织专家到村指导,为有意愿的贫困户开展养蜂、种植、手工等定向培训服务,2016年在姚家集石屋山村就组织了开展各类大小规模培训活动10多场次。
在帮扶贫困妇女增收项目上,他充分发挥巾帼家政和手工创意两大产业联盟的优势,探索“基地+联盟+企业+巧娘”的产业链扶贫模式,一手抓产品项目研发销售,一手抓建档立卡贫困妇女培训上岗,帮助贫困妇女通过自身技能脱贫增收。
开展“暖心行动”,着力“爱心扶贫”
2016年-2017年,朱代表组织扶贫攻坚队利用元旦、春节、“三八”妇女节、学雷锋日、六一儿童节、重阳节、扶贫日和支部“两学一做”主题学习日等时段,共组织6次大规模的入村慰问送温暖活动。并多次组织上门谈心、为孤寡老人服务、广场文艺演出、留守儿童安全教育、儿童趣味游戏等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赠送的棉被、棉衣、大米、食用油、牛奶、书包、文具、书籍等物资达4万多元。六一期间,扶贫攻坚队组织村30名留守儿童到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开展了武汉爱心家庭与留守儿童共庆“六一”公益活动,通过“结对”,使城乡儿童加深友情,爱心家庭还相约通过书信往来和实地探访共建友谊桥梁,年底又组织了城乡手拉手活动回访,让留守儿童体会家的温暖。
在2016年的抗洪防灾工作中,朱代表安排扶贫攻坚队参与到巡堤、堵渗点的工作中,协助解决具体困难。扶贫日期间,又专程到村开展慰问、帮扶和巡查,推进扶贫攻坚工作。
为了改善村容村貌,朱代表结合新农村建设,安排组织扶贫攻坚队在石屋山村拆除土坯危房20户,在村文体广场上新建了12块精神文明宣传牌、在村湾路口设立了道路指示牌、添置了2块电子显示屏、更换了村委会破旧门窗,改造了老旧电线杆,新建了“妇女之家”、村民文化活动室;利用自身资源,联系爱心企业为村委会捐赠了篮球架、乒乓球台和配套文体活动设备,石屋山村的村容、村貌得到了很大改善。
攻坚克难,充分发挥人大代表职能
助推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实现
这两年,朱红西代表以“精准扶贫,不落一人”为总要求,充分发挥企业的资源优势,把促进村域经济发展与贫困户脱贫工作有机结合,以村民得实惠、普受惠、长受惠为目标,大力推动解决贫困村经济发展和挖掘贫困户脱贫增收渠道,用爱心、真诚、实干引领扶贫脱贫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总结出产业扶贫、爱心扶贫、智力扶贫“三位一体”的模式加建档案,确定措施;抓培训,增强技能;搭平台,发展产业;建联盟,整合资源的“四步走”工作法。走出一条以“开发式”“造血式”“互联网+电商”为代表的新路子,突破农村精准扶贫瓶颈。